全球進口價格上漲近11%,
物價水平上漲1.5%
在新冠疫情后全球經濟逐步復蘇,航運需求激增,而航運能力卻始終難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這一矛盾導致今年幾乎海運成本不斷飆升。
例如,2020年6月,上海-歐洲航線的集裝箱運費指數(SCFI)現貨價還不足每1000美元/TEU,到2020年底已經躍升至約4000美元/TEU,到2021年7月底已經飆升至7395美元。
除此之外,貨主們還面臨著航運延誤、附加費和其他費用成本。
聯合國報告稱:“聯合國貿發會議的分析顯示,從現在到2023年,如果集裝箱運費持續飆升,全球進口產品價格水平將上漲10.6%,消費者物價水平將上漲1.5%。”
海運成本飆升對不同國家的影響不同,通常來說,國家體量越小、進口占經濟比重越高的國家,受到的影響自然更多。
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受到的影響最大,海運成本飆升將令其消費者價格上漲7.5個百分點。內陸發展中國家(LLDC)消費者價格可能上漲0.6%。在最欠發達國家 (LDC),消費者價格水平可能會上漲 2.2%。

供應鏈危機到何種地步?
西岸塞港嚴重,貨船要一個月才能卸貨: 在北美西海岸排隊的貨船,要長達1個月時間才能靠岸卸貨,各種消費性產品如玩具、服裝、電器用品等缺貨。
其實過去1年多來,美國塞港一直很嚴重,但從7月起又惡化。缺乏工人使得港口卸貨、卡車運輸的速度被拖慢,商品補充的速度遠不及需求。
美零售業提早訂貨,但貨品仍無法送達:為避免嚴重缺貨,美國零售業者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多數公司會提早訂貨、建立庫存。
UPS旗下送貨平臺Ware2Go資料顯示,早在8月以前,多達63.2%的商家為了2021年底假期購物季提早訂貨,約有44.4%的商家訂貨量比往年都高,有43.3%則比以往更早下訂,但仍有19%商家擔心,貨品無法準時送達。
甚至還有業者自己租船、找空運,想盡辦法加快物流:
沃爾瑪、Costco、Target都在雇用自己的船只,將數千個貨柜從亞洲運往北美。
Costco財務長格蘭蒂(Richard Galanti)指出,目前雇用3艘船,每艘船預計可載運800至1000個貨柜。
全球經濟才剛要從疫情造成的混亂中恢復,卻面臨能源、零組件、產品、勞動力和交通運量,都極度短缺的狀況。
全球供應鏈危機目前似乎還沒有解決的跡象,加上生產成本激增,消費者將明顯感受到物價上漲,美國這個圣誕假期恐怕沒那么好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