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年——歷經百年不倒的化工企業屈指可數,帝斯曼便是其中之一。
在荷蘭,企業名字中帶有“皇家”二字的,一般只有那些百年以上歷史、且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企業,才會被授予皇家稱號。
今天我們就回到120年前,縱觀這家名為“皇家帝斯曼”企業的風云,揭開龍頭內部的秘密。
▲帝斯曼主要產品線
▲帝斯曼發動機周邊塑料解決方案
01
1902-1929
煤炭時代
18世紀末期,荷蘭林堡豐富的煤炭資源吸引了比利時和德國的私營企業在此開發。
出于國家能源安全考慮,荷蘭政府將林堡地區煤炭開采權授予荷蘭皇家煤礦公司(Dutch State Mines),即后來的帝斯曼DSM。
帝斯曼憑借國家特許經營權,在此后四十年間迅速擴張,先后建設了Wilhelmina、Emma、Hendrik、Maurits四大礦區。
這四大礦區,讓DSM的采煤年產能從1907年的2.4萬噸迅速擴張至1930年695.9萬噸。
產能擴張帶來的規模相應,使DSM的運行成本大大降低。迅速擴張降低了整體運行成本,規模優勢得以體現。
▲帝斯曼初期煤炭分布
這四大煤礦中的Emma比較特殊,主要生產煙煤。與無煙煤不同,煙煤不能用于家庭取暖,但是能夠制備高爐煉鋼的原料焦炭和焦爐煤氣。
隨著城市煤氣管道和城市供暖系統建立,焦爐煤氣同樣能用于城市供暖。
帝斯曼看準煙煤應用前景,從1910年規劃設計建設煤焦爐廠,并且聘請德國工程師主導建設。
受一戰影響,第一座煤焦爐廠在9年之后才投產。另外一座則從1926年開始建設,1929年投產。
在1922年到1925年,帝斯曼焦炭產能翻了6倍。到19世紀中葉,帝斯曼完成建設大約600座煤焦爐廠,雇傭了超過1500人。
帝斯曼焦炭產能迅速擴張,并且向三個城市供應煤氣,鋪設了超過240公里的送氣管道,幾乎完全掌控荷蘭南部地區的供暖能力。
02
1930-1949
合成氨時代
20世紀20年代,煤炭價格開始大幅波動,在此過程中不少公司宣布破產。與此同時,戰后荷蘭人口迅速擴大,糧食需求量也大幅提升。
糧食產量跟不上,氮肥就成了焦點:1922年氮肥使用量為2萬噸左右,而1939年就陡增至10萬噸以上。
氮肥火爆,合成氨技術也成為了香餑餑。
但當時合成氨技術壟斷在德國法本公司(參見上期對巴斯夫的介紹)等寡頭手中,荷蘭沒有生產合成氨的裝置,只能進口大量昂貴的化肥。
帝斯曼為了防止煤炭價格暴跌對經營影響,開始布局下游煤化工產品。他們瞄準氮肥市場,以焦爐煤氣純化制備氫氣技術為基礎,通過分離空氣中的氮氣生產合成氨。
此次轉型,帝斯曼產業鏈延伸到部分基礎化學品,增加了公司營業收入,同時使得營業收入和煤炭價格逐步脫鉤,進一步提升了抗風險能力。
▲帝斯曼合成氨生產工藝流程
▲帝斯曼合成氨生產工藝流程
帝斯曼在1929年到1939年間不斷革新生產技術,合成氨單線生產能力不斷擴張,總產能規模從6000噸/年擴張至60000噸/年。
在此階段,帝斯曼將Emma煤礦的實驗室重新組建成中央實驗室,不斷改良合成氨技術,使得整體生產成本降低,帶動荷蘭氮肥價格下跌。
在合成氨工藝的不斷探索過程中,帝斯曼積累了基礎化學品研發能力,為未來開發新產品奠定了基礎。
03
1950-1979
基礎化學品時代
氮肥為帝斯曼收獲了第一桶金,這筆錢也被用于孵化新技術和擴充產業鏈。
在這一階段,帝斯曼開始布局三大產業——合成氨、己內酰胺和三聚氰胺等有機化學品,以及LDPE/HDPE/EPDM/ABS等石油煉化產品。
為了減少化肥市場激烈競爭對未來發展的影響,帝斯曼開始逐步開拓新的基礎化學品業務。
二戰后,歐洲開始逐步重建家園,家用地毯、窗簾等方面需求快速增長,天然纖維供給有限,不能充分滿足市場需求,人造纖維產量開始逐步增加。
1938年,德國PaulSchlack開發出了從己內酰胺合成尼龍6的方法,隨著PA6的民用需求快速增長,原料己內酰胺市場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帝斯曼抓住了己內酰胺需求快速增長步伐,通過走訪美國、意大利和德國多家企業學習己內酰胺合成技術,并且選擇了法本集團NO法生產己內酰胺。
▲帝斯曼己內酰胺產業鏈結構
1952年,帝斯曼建立起了首個3600噸/年己內酰胺工業化生產裝置;1966年總產能擴張至10萬噸/年。
時間來到二戰,彼時ICI公司通過高壓方法,合成了LDPE?;谄鋬灝惖慕^緣性能,在當時的環境下獲得了大量應用。
二戰后的1957年,帝斯曼獲得了LDPE的專利授權,僅在2年后就建立起了1萬噸的年產能。
但帝斯曼當時的乙烯產能有些跟不上,所以以此為契機開始布局石油煉化產業。隨著石油裂解爐的產能擴張,帝斯曼也不斷推出了HDPE、EPDM、ABS、SMA等多種產品。
自此,帝斯曼正式邁入了化學品時代。
▲帝斯曼石油化工產業鏈結構
04
1980-1999
特種化學品時代
1979年,兩伊戰爭爆發,和當下的俄烏局勢一樣,戰爭勢必會導致石油價格的飛升,第二次石油危機正式到來。
石油漲,化工的成本跟著漲,利潤就一削再削,帝斯曼面臨著經營上的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下,帝斯曼的研發和生產重心開始向高附加值產品轉移。
從原有的基礎石油煉化,帝斯曼把它的業務終端市場結構向食品、農業、健康行業轉移。
而就在這個階段,帝斯曼開發出了大量拳頭產品:Dyneema® UHMW-PE、代糖阿斯巴甜,以及舉世聞名的Stanyl® PA46。
▲帝斯曼PA46產業鏈
其中,普通尼龍市場飽和,加之材料需求提高,帝斯曼獨家掌握的丁二胺合成技術,打造的PA46可謂讓它立足于世界尼龍之巔也不為過。
這款名為Stanyl®的材料可以在溫度高于120℃的條件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剛性,因此成為了不久后的未來,汽車發動機周邊的重要輕量化材料。
05
2000-2020
精細化學時代
和其他擁有百年歷史的化工企業不同,帝斯曼沒有獨立配備的油田等原材料資源,所以在采購端上并不占優勢。
這也是為什么,帝斯曼開始逐步拋售傳統的石化業務,開始購入維生素、醫藥品和添加劑等資產,大力轉型精細化學品方向——
- 2002年,帝斯曼出售石油化工業務部門給SABIC;
- 2003年,帝斯曼購入羅氏的維生素和精細化工部門;
- 2010年,帝斯曼出售化肥和三聚氰胺業務給OCI;
- 2011年,帝斯曼出售三元EPDM等彈性體業務給朗盛;
- ……
▲帝斯曼PA46產業鏈
至此,帝斯曼主營業務大換血,精細化工品所處的高附加值領域對于石油及大宗商品價格在成本上的波動不再如此敏感,也讓帝斯曼在近20年的時間里,持續性經營有了更穩定的表現。
▲帝斯曼2001年到2019年凈利潤
06
解密帝斯曼的成功基因
帝斯曼的百年發展過程,經歷多次轉型,每次轉型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從發展歷程來看,帝斯曼的穩定增長離不開“研發創新”+“多元化”+“一體化”三大戰略。
研發創新
無論是煙煤制焦爐煤氣技術、合成氨技術、己內酰胺NO法衍生出的HPO法,帝斯曼始終在拓展現有產品的應用領域,提升產品性能,并結合下游客戶需求進行研發,開發出了全產業鏈的生產技術,成功把控營養品市場地位。
▲帝斯曼己內酰胺成本始終低于市場價格
▲帝斯曼1980年到1990年研發投入占比
多元化
從同時注重煙煤和無煙煤的時代開始,帝斯曼一直注重多種技術和產品的組合,包括后來的PE、己內酰胺、肥料等產品,能應用于家用裝修、電子電器、交通運輸等多個領域。
▲原料和終端市場的多元化產布局
多元化帶來的最顯著優勢就是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增強抗壓抗風險能力。
一體化
正如我們上文所說,一體化、規?;纳a方式所帶來的成本效應是不容小覷的。這一點從合成氨時代看來最為顯著:帝斯曼掌握了幾乎氮肥的全產業鏈。
▲帝斯曼一體化建設歷史
哪怕是之后氮肥價格下跌,一體化的優勢也讓帝斯曼成功保持逆勢上漲。
這三點,也是值得所有中國化工企業學習的關鍵所在。
*素材來源:化工平頭哥






